我到底需不需要心理治療/心理諮商,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。其實隨著近兩年社群平台的活躍發展,在實務工作過程已經明顯感覺到,越來越多人認識心理師與心理治療。網路上也能輕易查到出自不同機構、專業人員的衛教文章。

不過,無論是工作過程還是在生活中,依舊遇到許多人提出相同的疑問。

也有不少人分享,因為各種原因對心理專業感到卻步,並尋求坊間缺乏認證的心靈課程、諮詢師,但反在過程中經驗到挫折或創傷的經驗。

所以,到底什麼是心理治療?
簡單來說,心理治療是心理師與個案以信任關係為基礎,心理師基於心理學專業訓練判斷個案的狀態、選擇合適的語言或行為技術,協助個案認識與改善情緒、思考及因應行為的過程。

精神科患者才要做治療?
提到心理治療時,常見的誤解是「有精神科診斷才要做治療」。這已經算是比較委婉的說法,實務工作上,不少人脫口說出的其實是「有病的人才要去心理治療」。

事實上,心理治療也需要個案的專注投入。如果一個人處於急性的精神疾病發作,在明顯症狀干擾的當下,一來是很難投入治療的過程,二來當下的安全照護可能是更重要的,這時藥物的治療以及團隊性的精神科照護,會是更佳的選擇。一般而言,都會等待症狀相對穩定之後,才進行個別化的心理治療,甚至是搭配其他專業的復健課程。

心理治療對一般人的幫助是?
人的感受與行為反應,是脫離不了我們看待世界、別人與自己的方法的。如果不刻意的反思與覺察,人們容易如自動導航般直覺地理解和回應生活經驗,並一再體驗到相似的感受或困境。

心理治療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,常見的幾種類型包含:

1. 增加自我覺察與自我接納,辨識情緒或生活困擾的起源
2. 調整造成困境的思考模式、增加想法的彈性
3. 調整或補足有助適應或穩定情緒的技巧,包含自我照顧、溝通、問題解決等等。
4. 改善人際互動,包含伴侶、家庭、朋友等等

日常壓力、情緒困擾或上列議題,皆非精神科患者專屬。只要對生活感到疑問,或有想不明白之處,都能透過心理治療進行專業討論。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,讓自己能更有效因應壓力,也是一種為自己負責的方法唷。

新識康心身健康中心 江雯筠 臨床心理師 撰寫